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在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之时,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尽管我们的技术不断进步,但我们对水、粮食、药品、衣服、燃料、住所和能源等许多资源的获取,依然完全依赖于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2022年12月,全世界共同商定了一项全球计划,以期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又称“”)的通过,设定了23项需在2030年达成的目标,以及5项到2050年实现的全球目标,旨在用25年时间遏制并逆转自然生态退化趋势。其目标包括:恢复20%的退化生态系统,并将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或定居减少50%。
2025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以“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为主题,突出生物多样性计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表明两者应相辅相成,协同共进。
今年的生物多样性日还旨在唤醒人们的紧迫感。我们必须即刻行动起来。到2025年,距离实现生物多样性计划的近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五年时间。

生物多样性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该公约的通过之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公约》官方网站提供了多语言。其中,展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
生物多样性面临困境,人类就面临困境
我们通常以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角度去理解生物多样性,但它也包括各物种内存在的遗传差异,例如农作物种类和牲畜品种内就存在遗传差异,还包括多样的生态系统(湖泊、森林、沙漠和农业景观),其组成部分(人类、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
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鱼类为近30亿人口提供了20%的动物蛋白。超过80%的人类膳食来自植物。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多达80%的人口依靠植物制成的传统草药来获取基本的医疗服务。
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威胁到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的健康。事实证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会助长,即从动物传播至人类的疾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加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可以成为抗击冠状病毒引起的大流行病的绝佳工具。
虽然人们日益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全球性资产,对今世后代都有着巨大价值,但是物种数量却因某些人类活动而大幅减少。鉴于公众教育和民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的重要性,。